日前,2018大学生食品安全科普创新竞赛在北京工商大学启动。活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协办。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朝鲜、教务处处长左敏,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刘昊宇,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宋弋,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公共事务副总裁孙宗光及食品安全总监贾娅玲出席了此次活动。北京工商大学的近百名青年学子们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刘昊宇主持。
据了解,成立于1980年11月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不仅是食品科技人才培养的沃土,在公众科普工作中也担以重任。为培养未来食品科技专业人才提供支撑与实践的舞台,激发食品科技专业学生的创意和灵感,自2007年开始,学会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携手,陆续在全国数十所食品专业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竞赛,至今已举办11年。大赛已遍布全国17个省、4个直辖市和我国香港地区。2015年,开启中美学生创新大赛,首次延伸至国外。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一直以来都十分支持学生竞赛活动。孙宝国曾说过,竞赛活动是由高校学生、学会、企业共同完成,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的研发兴趣,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学生的想法代表了未来的价值取向,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为企业提供新的创新思路,加速科研的商业化进程。孟素荷也对竞赛活动表示了肯定:“大科学家们参加“小人物”的评审,体现了科技界对晚辈的关怀,是一次享受年轻学子创意的机会。这一竞赛有助于高校等科研机构寻求到技术外围支撑点,有助于校企合作,促进科技与产业对接。”通过学生竞赛,学生经历了产品从构思、研发到制作成品的整个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力;为大学生将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结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8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继续与杜邦营养与健康、盼盼食品集团、李锦记(中国)销售有限公司、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主办6项全国性的大学生创意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的主旨在于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利用食品科学知识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营造关注食品安全、科学对待食品安全事件的氛围,为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推广贡献一份力量。北京工商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受邀参赛。同时,主办方邀请院校作为组织管理方,在本校内组织征集科普作品,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建议食品学科与传媒学科的学生联合组建创作团队,以保障作品的科学性及艺术性。6—10月,创作作品;10月15日前,经学校初审通过后提交至学会;10月30日前完成评审;2018年11月中旬,将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上举行颁奖仪式。
“科学普及是我们大学生的使命。用动画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让传播更生动、具体。唯有创新形式、内容,才能推动食品安全的科普工作快速向前。通过在高校举办这样的竞赛活动,可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的。”李朝鲜在此次启动活动中如是说。他在对竞赛活动的主办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表示感谢的同时,也希望学生们能在活动中长本领、提水平。
北京工商大学教务处处长左敏对该校参与2016大学生食品安全科普创新竞赛进行了回顾与总结。2016年创新竞赛活动,共收到有效作品36个,其中动画类作品22个、H5类作品14个。其中,北京工商大学共有11个作品获奖。“作为参赛学校,北京工商大学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展开创意的翅膀,展示新一代学子的创新能力,创作出优秀作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宋弋做了题为“舌尖上的科学”的报告。宋弋说,食品工业是伴随着杀菌技术、制糖技术、酿造技术等多种技术发展而来的。如今,其内涵也有在延伸,如用大数据统计消费饮食习惯等。“我们的饮食结构由谁决定?科技由谁主导?产业链由谁把控?”宋弋认为,这一连串的问题,与食品科普不无关系。他鼓励同学们踊跃参与竞赛,把所学与食品安全这一社会热点结合,用更为轻松、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的精彩,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公共事务副总裁孙宗光则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互动。孙宗光说,外卖正在带来生活的变化,外卖的发展也与许多科技元素紧密结合,如利用无人机来提升效能。“如今,吃,正在变成一种心情,承载着更多的空间。”同时,他希望,学生们在坚守专业的同时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成为更多的“食品+”,而非“+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