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 国内信息

行走龙江看发展|佳木斯:小小蔓越莓托起“莓”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3-09-27作者:来源:央广网 阅读次数:

哈尔滨9月22日消息(记者马俊玮 通讯员刘浩歌 纪世强 孙婧)九月,是收获的季节。抚远市红海植业蔓越莓种植基地荡漾在红色海洋之中,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红宝石”陆续浮出水面,4200亩蔓越莓成为了托起美好生活的“致富果”。

华夏东极、红海蔓越莓(央广网发 佳木斯市委宣传部供图)

“蔓越莓每年采收时间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现在是人工采收阶段,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大面积的机械水收。今年进入结果期的面积在2000亩,产量预计在2000吨到2200吨,目前,市场鲜果价格是每公斤300元左右。未来2到3年,基地将迎来盛果期,鲜果产量也会大幅度提高,有望突破万吨产量。”红海植业总经理李峰看着坐果率良好的蔓越莓喜上眉梢。

2014年,抚远市将蔓越莓从北美地区引入“华夏东极”,填补了国内没有大规模种植基地的空白。如今,红海小镇已建成亚洲最大的蔓越莓基地。

人工采收阶段(央广网发 佳木斯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1年、2022年,基地蔓越莓产量上升至1500到1700吨,经济效益超过了5000万元,这也是我对基地农户最好的交代。”李峰说。

作为基地老员工,王保国说他加入基地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在基地打工一年稳定收入4万多块钱,加上老伴干点零活一年还能挣1万多,现在腰包鼓了,说话都硬气!”王保国说。

向未来,点燃发展引擎。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和三位航天员一起回家的,还有来自抚远的蔓越莓种子。

李峰告诉记者,长期以来,蔓越莓在国内进行的规模种植一直使用由北美进口的品种,我国始终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植品种,而良种更是制约种植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航天育种也叫太空育种,是让农作物种子搭乘着返回式航天器,到太空“出趟差”,经历过太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因素的太空环境影响的蔓越莓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后,可能出现植株明显增高增粗,果型增大,产量比原来普遍增长,而且品质及适口性也可能会有较大的提高。

截至目前,蔓越莓太空辐射的种子已经经历催芽、育苗和植株生长阶段,各种试验数据正在评测中,预计2到3年后,能进入田间种植。

“此次太空育种,打破了垄断,加速了中国选育优良蔓越莓品种的科技实力,使中国蔓越莓在国际市场更具竞争力。我们公司从2016年开始,还与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达成院地企三方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及研发中心。现在,22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李峰说。

“下一步,我们还要建立抚远市蔓越莓产业技术指导中心,建设以蔓越莓为特色的集农业、工业、旅游、养生、保健于一体的文化休闲乡村综合体,在抚远使蔓越莓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实现蔓越莓产业年综合产值10亿元以上。”望着一片“红海”,李峰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