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 国内信息

“辽阳大果榛子”产业振兴路在脚下

发布时间:2025-01-20作者:来源:辽阳市农业农村局 阅读次数:
从2010年开始,辽阳县大果榛子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每年近万亩的数量不断扩大榛子种植规模,最多时大果榛子种植品种有四十多个,种植面积达到六万余亩,覆盖东部山区7个乡镇和首山镇,共8个乡镇一百五十多个村。2014年,辽阳县荣获“中国平欧大果榛子之乡”称号,“辽阳大果榛子”也于当年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辽阳县大果榛子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走了不少“弯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辽阳县种植大果榛子比较早,甚至有点“超前”,很多农户在众多品种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几个品种试种,种得普遍都有些杂。虽然说大果榛子有耐寒和适应性强等特点,但不同品种个体差异却很大,有的在别处种得挺好,换个地方就不行了。有的品种成熟期不同,混种施肥用药都是事倍功半。又因种植周期长等因素,那边科研结论还没出来,这边的“试错”结果已然显现……尤其是2016年和2017年,受旱情等因素影响,很多“不适宜品种”出现大面积病害,榛农损失严重,出现了不少“弃管园”,甚至有的农户直接砍树改种苞米了,曾经的“千亩果园”也消失不见。

“多亏了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才让很多榛子大户绷住了劲儿,从更换品种到加强学习和管理,总算让我们这一产业得以延续下来。”辽阳县榛子协会会长王庆海颇有感慨地说,“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和良种选育,现在我们已经确定了达维和玉坠两个主栽品种。”

2021年,辽阳县争取中央财政资金750万元,实施“辽阳大果榛子”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划定了7个核心生产基地,并通过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特色品质保持、加强品牌建设、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对基地生产进行引导和扶持,“辽阳大果榛子”区域优势显著增强。截至目前,辽阳县地理标志区域内大果榛子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干果榛子年产量9000吨,产值2亿元,面积和产量仍居全省前列。全县现有22个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五千余户农民从事大果榛子相关产业。

“这几年我们在修剪掌握树势平衡和田间科学管理等方面都做得很好,几个核心基地都保持着丰产、稳产状态,而且协会每年都组织几次培训进行学习交流,种植技术没有问题。”王庆海很自信地表示。但说起眼下的“困局”,他又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眼看着一车车青皮榛子被拉往铁岭、沈阳等地,就像孩子被人给抱走了,真是舍不得。我们的榛子九成以上都是这样包销出去的,被人家加工后拿到市场,没有人知道这是我们辽阳县产的大果榛子,没办法,主动权在别人手里,大家伙也习惯了。”

其实,早在今年8月当收购商给出收购价后,王庆海就曾召集协会会员们商议对策,却很难达成共识。“3斤青皮能出9两干果,炒熟还得掉1两,即便卖干果谁又能保证几个月后还能卖到往年11元的价格?”很多榛农急于变现,回笼资金,忍痛出手了。

“我们不能总困在一产上打转了,这样下去看不到希望。咱不批发了,自己卖。”也有几个种植大户认同王庆海的观点,尝试卖干果、做深加工,并请来网名为“老董家三丫头”的辽阳市“家乡推荐官”董翠玲,举办了“辽阳大果榛子”直播电商节,在辽阳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取得了预期效果,迈出了产业发展可喜的一步。酒香也怕巷子深,买家的好评坚定了他们“要蹚出一条新路”的信心。

困难只是暂时的。细细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辽阳县大果榛子产业发展仍具有诸多优势:全县大果榛子平均树龄为8年,近万亩榛子处于盛果期;几大核心生产基地达到丰产、稳产状态;辽阳龙峰食品生产有限公司榛子深加工项目也已建成,即将投产;辽阳县正在实施“辽阳大果榛子”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全力推进榛子品牌宣传工作,鼓励扶持榛农扩大种植规模。

扬帆借风,破浪前行。“发挥产业优势,做强区域品牌,走产销结合的新路。”辽阳县将积极引导广大榛农树立品牌意识,坚定发展自信;推进大果榛子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培育一批大果榛子经纪人和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主播,拓宽销售渠道;延链补链做好榛子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辽阳大果榛子”产业振兴时不我待,任重道远,也满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