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记者从自治区林业局获悉,广西在板栗科研攻关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广西林科院科研团队已营建板栗示范林550亩,辐射带动板栗换冠栽培2万余亩,为助力板栗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种质资源调查方面,科研团队完成了广西板栗资源系统调查,掌握了桂西北板栗花期物候等基础数据,并系统记录了不同品种的特征和生长特性,为后续的杂交选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储备。
种质资源收集是连接“保护”与“利用”的关键环节,截至目前,广西林科院科研团队已收集了全国板栗优良品系44份,其中区外20份,区内24份。这些收集来的板栗种质为品种改良和定向选育打造了丰富的“基因库”,为选育抗性更强、品质更优、产量更高的板栗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大量对比实验,团队从调查和收集的板栗种质中筛选出2个优良品种以及10株优良板栗株系,完成了板栗线粒体及染色体基因组水平的测序工作。后续将依据基因测序挖掘关键功能基因,进一步加速精准育种进程,这是种质资源评价工作的重要突破。
基于对收集的板栗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和评价,利用现代育种技术,科研团队通过表型分析和基因型分析,选育出了滇龙、云燕和兰丰三个具有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的板栗新品种,目前已完成植物新品种权申报工作。
在生产应用上,针对广西气候特点,科研人员创新性地在南方地区采用倒置嫁接板栗的方法,成功解决了传统插皮接嫁接后顶端优势明显、徒长严重、修枝难度大的问题。同时,研究出在不同物候期使用不同激素实现“促雌抑雄”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座果率,增加了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