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原产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大约在16世纪引入我国南方开始种植,18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我国北方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开始种花生,20世纪中期花生开始引入吉林省种植。吉林省花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松原市的扶余县和前郭县,白城市的洮北区和洮南市,四平市的双辽市等区域。由于花生产区耕地土壤透气性好、夏季温热降雨集中、秋季少雨气爽,具备花生种植的良好生态条件,同时花生属于高脂肪、高蛋白和营养价值及商品价值比较高的油料及食品原料作物,农民种植效益明显好于常规粮食作物。在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引导下,花生播种面积逐年扩大,截止到2014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花生种植业已经成为吉林省农民致富产业项目。
随着花生种植业在吉林省的迅速发展,显现出的“残膜污染”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一般百仁重50g—75 g左右的小粒、中粒低产型花生,平均每亩产荚果350—500市斤,生育期在120天内有效积温2600℃~2800℃即可成熟;百仁重80g、100g以上的大粒高产型花生,平均每亩产荚果650—850市斤,生育期需要130天以上、有效积温一般高于3000℃才能成熟。根据吉林省花生产区一般无霜期130天、有效积温2800℃的气候条件,只能按传统的裸播方式种植低产型花生。由于广大农民追求产量,所以近几年来先后从山东、河南等地引进大粒高产型花生种植,但是,由于我们种植高产花生时间短,缺少适宜本地区的高产花生栽培技术经验,在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等环节无章可循,导致果实成熟度低、冻害等现象屡屡发生,一旦遇上低温寡照年份将会给农民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引导农民种植大粒高产型花生,带动农民增收增效,这是摆在大家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我们对引进大粒高产型花生栽培进行研究和实验,我们认为,在采用传统的中、低产型花生栽培方法的基础上,要侧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栽培技术要点。
一、合理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我们在引进大粒高产型花生新品种时,切记不要只顾追求百仁重量、产量,要对引进新品种的特性特征以及适应性进行评估,即便是采取有关增温栽培措施,对引进新品种相关技术指标的选择,要确定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其中引进新品种的百仁重最高不宜超过85g;新品种生根发芽的适应温度(生理温度)下线为12℃;生育期在125天以内;生育期内所需有效积温3000℃以内。在此基础上,我们在采取一些有效的增温栽培技术措,平均每亩产荚果量可以达到650—850市斤的高产水平。
二、合理选择地块。种植大粒高产型花生地块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有利于增加吸收光照、有利于增加积温促早熟的优势。其中地理位置要选择背风向阳,有利于采光增温;地势要选择平坦、略有坡度,有利于排水升温;土壤要选择透气性好,pH值呈中性的沙壤土;茬口要选择上两年内没种过花生的“热茬”,包括禾本科玉米、小麦等谷物类作物。
三、合理采用药物拌种。我省花生产区播种期一般在4月末到5月初,由于这段时间气温极不稳定,在播种后种子生根发芽的时候,低温来了,导致幼芽蜷在土里停止生长,有时候静止状态时间长达一周。由于幼芽长时间处在低温环境的土壤里,导致幼芽自身的呼吸、营养循环、抵抗力、生命力都处在微弱状态,因此,幼芽很容易感染病害。近几年来,春播后屡屡出现花生幼芽腐烂及“茎腐病、根腐病”。为了等待温度的回升,农民只好延后播种期,由于生育期的缩短给高产花生的产量带来不利影响。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的有效措施是在播种前,对种子用抗病菌药物拌种包衣。其中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霜灵、根腐灵”等按说明对花生种子进行拌种,同时一些厂家生产的“黍丰单”、“卫福”等种子包衣剂,用于高产花生种子拌种包衣,不仅能防止地下虫害同时又有明显的抗病菌、防“茎腐病、根腐病”作用,对高产花生的适时早播有一定的抗低温保护作用。
四、合理选择播种时间。为了保证高产花生有足够的生育期,有必要适时早种,但是,在4月末到5月初这段时间里,选择那一天、什么时候播种非常关键,播种时间过早地温低容易造成种子腐烂,播种时间过晚又影响高产花生的生育期。我们的经验一是看地温,检测土层深度10厘米的位置温度达到12℃时,可确认为播种开始;二是看天气,多云寡照天气不要播种,要选在晴朗并且在上午10点之后光照强的时候播种;三是面对我省种植高产花生基本都采用浇水种方式,由于刚抽出来的井水温度较低(一般在9℃左右),如此低温凉水浇在播种沟里,如果浇完水后马上播种,将会导致种子受害腐烂,因此,至少在浇完水1小时后,在水均匀渗透到土壤里并且温度回升后再播种为宜。
五、合理采用覆膜栽培技术。采用覆膜技术种植高产花生,在有效防止杂草、保水、保肥尤其是对提高温度(全生育期可提高积温250度)促早熟、增产有显著效果。但是,在近几年来我们跟踪观测用覆膜种植高产花生的同时,发现农民选择的地膜大都是厚度为0.006毫米超薄、价廉型地膜。因此,导致出现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超薄型地膜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出现提前断裂、破碎,降低了对高产花生栽培保温促早熟的效果;二是超薄型地膜在使用过程中,经过光照、氧化之后,拉伸强度会大大降低,导致残膜碎片捡拾回收率低,遗留在土壤里的残膜碎片很难自然降解,不仅影响下茬农作物的根系生长,而且细小的残膜颗粒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污染环境。因此,采用厚度为0.008—0.010毫米加厚地膜,由于拉伸强度增大,地膜提前破碎现象将会降低,对高产花生栽培收到理想的保温促早熟效果;同时秋后残膜捡拾回收率也会明显提高。由于0.006毫米残膜超薄、易碎、杂质多,没用商品回收价值,因此农民捡拾的残膜大都丢在田间地头,造成转移性污染。用0.008—0.01毫米地膜比用超薄地膜相比,每亩增加2公斤即25元费用,但是用0.008毫米地膜由于拉伸强度增大,捡拾回收残膜有商品价值,每亩回收7.8公斤残膜可卖废品收入20元。从直观看虽然用超薄膜同比成本略有降低,但是按保温促早熟增产、生态环保因素分析,种植大粒高产花生用0.008—0.01毫米地膜的综合效益,明显好于用0.006毫米超薄型地膜。
六、合理选择收获时间。为了保证高产花生的生育期和成熟度,在收货时间尽可能延后的同时,要科学掌握收获时间,收早了影响生育期和成熟度,收晚了容易遇低温受害。由于我省花生产区9月中下旬的早霜期来临时间没有绝对规律,因此不能机械性的重复上年的收货时间。如何确定高产花生的收获时间,我们认为关键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确定最低温度红线,及时观测天气预警。按本区域内的气象预报信息夜间温度降到5℃、4℃的时候,田间里低洼、迎风地块的花生会受霜害,因此,进入9月份就要连续观测7日内的天气预报,在夜间最低温度降到5℃、4℃之前的2、3天应该开犁收获,对于种植大户在收获过程中一旦天气突然降温,要停止收获等低温过后再收。二是由于土壤里的花生果皮和果仁是一体的,刚出土的花生在夜间容易受冻害。为了确保出土花生有一个晾晒脱水果皮和果仁分离的安全时间,因此高产花生的收货时间,要按“晴天收、阴天停,上午收、下午停”的方式操作。
总之,吉林省引进种植大粒高产型花生的确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我们必将能研发总结出适宜吉林省花生产区,高产花生栽培技术模式,为广大农户发展高产花生种植产业增收致富,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