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法规 - 科技创新

花生最新病害圈绒泡菌症状与防治

发布时间:2015-08-03作者:来源:福达花生网 阅读次数:

2014年6月在河南南阳,驻马店等地花生田里,相继发生了花生下部茎并向上蔓延的一种病害,后陆续又在芝麻,玉米等发现了该病害。2015年6月,此种病害又在上述等地方发生。

 

症状:在绿叶植物上,由茎,叶柄向上扩展,茎和叶柄上形状看似虫卵(子实体),呈念珠密集排列,不相互粘连,又似外被白膜的黑粉包,用手一摸成黑色粉末。在叶背及叶缘部位呈盘(碗或环)状白色,灰色,或褐色泡沫状斑块或者突起(子实体破裂),内有密生的小黑点,叶面亦有散生的小黑点。此症状之前没有出现过,很多人不知道什么病害或误认为是黑粉病或煤污病等。

 

病菌诊断:取病害白色物质及小黑点用显微镜观察,白色物质为无色透明的薄壁组织,小黑点为密生的小孢子,为薄壁组织内生,孢子形态为圆形,深褐色。根据形态特征,符合黏菌特征。经田间症状,室内形态学鉴定以黏菌专家南京师范大学陈双林教授鉴定,花生植株上出现的病菌为圈绒泡菌。

 

发生特点:多发生在潮湿,雨水多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料的田块,一般为腐生菌。凉爽潮湿的气候便于孢子向叶缘以叶面扩散和运动。田间机械操作,人和动物的田间活动,气流及雨水均能加快病菌的扩展。2014年6月,2015年6月南阳,驻马店等发生的地方,都属于连雨过后。另外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在多种作物以及杂草上都有发生。

 

防治方法:

1.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灭茬,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2.发病初期,喷洒丰洽根保600-800倍液(2014年2015实地验证,效果明显)或者其它类似药物。

 

圈绒泡菌在花生叶的茎部及叶片上蔓延,严重影响了花生的光合作用,从此角度上讲,它也是一种病原体(但不符合柯赫法则)。为控制该菌在下年度继续危害,在作物收获后,应立即进行灭茬深翻等农事操作,减少地表未腐熟的有机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