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法规 - 科技创新

仁用杏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获突破

发布时间:2016-04-04作者: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阅读次数:

仁用杏是以杏仁为主要产品的杏属果树的总称。20多年来,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领衔20余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了全国仁用杏科技创新研究。研究团队重点开展了仁用杏产业发展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以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为核心,以长期育种工程技术、高效栽培技术和综合利用为优势的研究技术体系,为促进仁用杏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三北”地区生态经济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以及加快“一带一路”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仁用杏主要包括生产甜杏仁的大扁杏和生产苦杏仁的各种山杏,是我国北方,尤其是西部地区首选的先锋树种之一。它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是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也是口味独特的鲜食果品。针对仁用杏产业发展中存在产量低、抗性差等突出问题,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首席专家乌云塔娜教授率领仁用杏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开展了仁用杏产业发展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团队全面系统地收集了仁用杏和巴旦杏高产、优质、抗(避)倒春寒或具特异性状的种质资源,建立了完善的种质资源评价体系,营建了国内外最大的仁用杏基因库,收集保存仁用杏种质资源1300余份,面积200余亩;建立了完善的甜杏仁和苦杏仁表型、经济性状、品质和分子标记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筛选出了经济性状突出、花果期抗倒春寒能力强、树体抗冻性突出、具有特殊性状的种质资源,并构建了由300余份种质组成的核心种质库。

团队培养了由100多份种质组成的高产、高油、高蛋白、高苦杏仁苷、高出仁率、大仁、薄壳,以及抗(避)倒春寒的育种群体,建立仁用杏杂交育种圃100多亩;在“三北”仁用杏适宜种植区,建立了仁用杏无性系测定林500余亩,参试无性系450余份;以高产、优质、抗(避)寒、自交亲和为育种目标,采用实生选择、杂交育种、无性系选育、诱变育种等方法,选育出仁用杏优良无性系60余个,仁用杏良种6个,单产比主栽品种提高30%-40%。

针对仁用杏生产中易受倒春寒危害而严重影响产量的突出问题,乌云塔娜创新团队建立了仁用杏抗(避)倒春寒栽培集成和仁用杏组培苗快繁技术体系,包括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对“三北”地区仁用杏适宜栽培区进行系统区划,建立仁用杏倒春寒预警模型;研发仁用杏推迟开花技术,推迟花期7天-15天,以回避倒春寒;研发仁用杏抗冻剂,以降低花果期倒春寒危害;研发仁用杏采果后“灌水-施肥”技术,以提高树体抗冻性。

团队还研究出仁用杏叶片无损营养诊断方法及精准施肥技术,建立仁用杏标准化、集约化高效栽培模式,规模化栽培杏仁产量突破90千克,比对照高出4倍以上,每亩收入达4000元-6000元。

据乌云塔娜介绍,仁用杏种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优质植物蛋白,果肉富含维生素、花青素和微量元素,产业化开发潜力巨大。团队通过系统研究仁用杏功能成分及其功效,研发出了仁用杏系列纯天然绿色功能产品,包括仁用杏杜仲高保湿滋润霜、护颈乳液、按摩油、沐浴露、洗发露、面膜等系列化妆品,以及仁用杏杜仲高档配方食用油、营养杏仁豆腐、美容杏仁蛋白饮料、仁用杏果醋、仁用杏果酒等功能性食品与饮料,大大提高了仁用杏的附加值及其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