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普遍发生的病害,其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近几年,向日葵菌核病在向日葵主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率一般在50%左右,严重时可高达80%,严重制约了向日葵产业的发展。为了帮助广大种植户做好向日葵菌核病的预防工作,确保向日葵稳产增收,特整理向日葵菌核病相关知识如下,供广大种植户辨识和预防。
1.发病的症状
向日葵菌核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危害植株地上部分,常见的有盘腐、茎腐和根腐。
(1)盘腐型菌核使花盘背部大片松软棕色的病变区逐渐变成褐色的霜层状,通常没有异味;表面布满白色菌丝,以后聚成菌核,严重时花盘组织和种子腐烂。
(2)茎腐型菌核使茎部形成灰白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有时有同心轮纹,潮湿时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霉变(菌丝)和黑色坚硬结构(菌核),常使全株早枯,结实不饱满。
(3)根腐型向日葵茎基部由棕褐色病斑变成草纸般的病斑,病变部位有白色霉变(菌丝)和黑色坚硬结构(菌核),基部撕裂并可能折断倒伏。
2.发病原因及易发环境条件
主要由菌核萌发侵染引起。菌核在春季气温15℃以上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盘,放出子囊孢子,侵入寄生,寄生表面的菌丝在干燥时能断裂成粉状,借风传播,进行再次侵染。菌核病的发生与每年的降雨量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春季降雨量。一般当气温在20℃,相对湿度达80%时,最适菌核的萌发。实践生产中,开花期以前多雨,根腐和茎腐较重;灌浆期多雨,盘腐较重。
3.预防方法
(1)选择抗菌核病的向日葵新品种。
(2)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倒茬能明显减轻病害的发生。
(3)及时清除病残体,收获后及时深埋或深耕,把病菌翻入土壤深层,减少越冬菌源。
(4)多施农家肥做底肥,施用化肥时要氮磷钾配合,特别要多施钾肥。
(5)在苗期或成株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①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②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③用50%甲醛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喷雾,喷药的次数可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喷药3-5天一次,间隔7-10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