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法规 - 科技创新

榛子树的主要病虫害-榛瘿蚊

发布时间:2020-09-16作者:来源: 阅读次数:

榛瘿蚊,是近年新发现危害榛属植物的重要害虫,在辽宁省境内普遍发生。据调查,野生榛子树被害株率平均为80%以上,榛果被害率为60%左右,是影响平榛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榛瘿蚊成虫个体微小,而且十分纤弱。其成虫体长仅为2毫米左右。前翅膜质、透明,翅脉简单,仅具3条纵脉,翅缘着生褐色细毛并排列整齐,翅表面被有浅色绒毛,在显微镜下观察具有金属光泽,其后翅退化呈船桨状。榛瘿蚊成虫雌、雄异型,而且颜色各异。榛瘿蚊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省东部、山东省东部地区均有分布,但在国外却未见报道。榛瘿蚊在铁岭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枯枝落叶层中或者在榛园的表土层中越冬,翌年春天当榛树芽眼开始萌动时,其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蛹期13~15天。在铁岭地区,一般于4月下旬始见榛瘿蚊的成虫,5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6月中旬成虫羽化结束。榛瘿蚊成虫羽化后即开始交尾产卵,卵期5~7天。成虫将卵产于榛树的果苞和嫩叶、新梢的表面以及雌花柱头的缝隙间。在果苞上产卵者占62%,在叶片上产卵者占20%,在新梢上产卵者占18%。据调查,每头榛瘿蚊雌虫一生可产卵60~130粒,从雌虫开始产卵到出现榛瘿蚊虫瘿一般需要6~10天,而每头幼虫在榛树上危害的时段为25~30天。在铁岭地区,榛瘿蚊幼虫每年的危害时段为70天左右。榛瘿蚊成虫多在晴朗、无风的白天,在榛林内飞翔、交尾并产卵,夜间或风雨天则躲在榛树的林冠下部的叶片背面。雨后榛林内空气湿度较大、光照充足,是榛瘿蚊成虫羽化、交尾、产卵的最适生态条件,也是有效防控该虫的最佳时机。由于榛瘿蚊成虫个体较小,不善于进行长距离的飞行,只能在成虫羽化的榛林附近10余米的范围内活动,所以只要抓住最佳防控时机,其防治难度并不大。5月中旬是榛瘿蚊幼虫的孵化始期,幼虫孵化以后立即开始取食,致使受害部位局部组织异常生,而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害叶片背面隆起白色虫瘿,其上密被粉红色绒毛。每个被害叶片背面一般分布有虫瘿5~12个,最多可达28个,几乎将整个叶片背面布满。被榛瘿蚊危害的平榛果苞异常膨大,但2周后其果苞便开始逐渐皱缩、变黑并脱落。榛瘿蚊幼虫在其虫瘿内做成长椭圆形虫室,每个虫室内有幼虫1~3头,多数为1头。在铁岭地区,每年的5月下旬榛瘿蚊幼虫开始危害,6月上旬为危害盛期,6月中旬其老熟幼虫开始脱离虫瘿并入土,7月中旬其幼虫危害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