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吃花生,心脏更健康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员领衔的研究组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临床营养中心合作,首次通过临床营养干预研究发现,花生替代等能量的精制谷物能显著提高代谢综合征的逆转率。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
代谢综合征是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所谓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比如腹型肥胖、血糖偏高、血压偏高、甘油三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等。代谢综合征是导致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此同时,代谢综合征也是逆转或遏制发展为临床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重要窗口。
研究招募到224名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中国人的标准定义的代谢综合征或高风险的志愿者(腹型肥胖伴有一项代谢综合征风险因素,其中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并将其随机分配到花生干预组(共113人)或对照组(共111人)。
在随后12周的干预过程中,志愿者每日在午餐和晚餐前一小时分别食用一小包28克的轻盐烤花生,或一份与烤花生等能量的白米糕(每日花生和白米糕均为1392千焦耳/日,约占每日总能量摄入的20%)。所有志愿者均被告知维持他们干预前的膳食习惯和体力活动水平,干预中未完成的干预食物均被详细记录。
摄入适量花生替代部分精制谷物,不增加体重
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最为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坚果,花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植物蛋白、膳食纤维、多酚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有“长寿果”的美誉。但对于花生,有些人还是有个顾虑——脂肪含量非常高,担心吃了会发胖,反而不利于控制体重、血脂。不过,研究结果为大家解除了这一担心。
通过比较两组志愿者在干预前后的数据发现,花生干预组代谢综合征的逆转率是对照组的2.33倍;花生干预组高代谢综合征风险个体中的风险因素数量降低的比例为23.1%,高于对照组的14.3%;尽管花生脂肪含量较高,但12周干预后花生组志愿者的体重比干预前显著降低。总之,
每日摄入适量花生替代部分精制谷物摄入,可以在不增加体重的情况下改善高风险个体的心血管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