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了一个竞争故事:青州是一个盛产美酒的地方,各地的酒商纷纷来采购白酒,一些酿酒作坊便用压价、减料等手段来提高销量赚钱。
但有一个叫刘白堕的人,他造酒从不用掺糠使水、劣料伪品等方式竞争,而是用自己酿的酒泡粮食撒在田地中,山鸡、野鹤吃了便会醉倒,刘白堕造的酒因此声名鹊起,销量激增。人们为此酒取名“鹤觞”,后来还被皇帝亲喻宫廷特用。
清代钱泳在他的《履园丛话》中也讲到这样一件事情:京城有一条很出名的“裁缝街”,市面上全是做衣服的店铺。当过了衣服换季时节,各家都生意萧条时,有一个叫杨福祥的人开的铺面却依然门庭若市、顾客盈门。
原来,杨福祥给人做衣服有两处与众不同,一是要了解做衣服的人许多细节,比如脸型、性格、年龄等等。这些和做衣服有什么关系呢?杨福祥解释说:长脸的人衣服肩要宽一些,扁脸的人则要窄些。性情急或年纪小的人,衣服要短一点、瘦一些,显得干练、利落。性情慢的或年纪大的人,衣服就要长一点、肥一些,显得稳重、老成。二是做衣服的人要留下住址,一个月后杨福祥要派伙计去家访,如衣服有不合适拿回来修改。
杨福祥的竞争方法真是太有心计了,他不仅量体裁衣,而且是综合考虑了这么多的要素来裁衣,才能在京城那些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裁缝群中出类拔萃。
《诗经·桑柔》有云:“善胜者竞心之力。”意思是说竞争中的胜利者,都是善于运用心计、智慧的人。老子也讲究“不争”,他说的“不争”并不是不参与竞争,而是在竞争中不要把“争”放在首位,要“效法天道,坦心慧谋”。按照老子的理念,在竞争中运用“谋”是“天道”,可见古人已懂得竞争必须效法自然规律,苦练内功,以智取胜,达到“竞心善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