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是竞争的产物
互联网电子商务从诞生之初便是以打破了传统商业的模式,降低了中间环节脱颖而出。C2C平台提供了用户海量的商品,打破了地域空间的局限,解决了用户选择少的困境,就像一个万花筒不断产生新的变化。B2C平台则主打自营,品牌,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降低减少了中间环节,加上更为优质的服务以及售后,也赢得了一大批用户。
可以说电子商务第一波的成功就是提升了传统零售的效率而来,供应链的效率,铺货的效率,营销的效率,售后的效率,客服的效率等等。
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后的6年间,线下综合体卖场开始大幅度的拥抱互联网,中国的传统零售业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便利店在这个阶段开始脱颖而出,在很多城市发展壮大,它取代了传统的夫妻小店,与之相比显而易见的效率更高。体验式卖场,综合休闲的购物商场逐步取代了传统卖场,主打的是用户购物体验,在这个时间点零售不再是热门商圈位置的竞争,更像是再创再造商圈的过程。
品牌商们在这个阶段则不断降低中间环节,以宝洁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都在改变线下代理商的结构与模式(若想了解详情可以搜索:宝洁在中国变革经销商),缩减小代理,打造区域的大代理,提升供应链效率。在线下的小零售业态,“名创优品”的出现也验证了效率提升后的成功。还有越来越多的线下小店走起了直营连锁,厂家直营,工厂店等概念。可以说最近几年的线下零售焦点都在于提升效率。
围绕着供应链革命,用户体验至上的两个核心,电商的效率不断提升,线下零售的效率也在不断的提升,到了今天,两者又重新达到了一种平衡。
我们拿生鲜水果举个例子。2011年前后,大量电子商务的生鲜电商笋般出现,天天果园,易果,本来生活,美味七七,顺丰优选,沱沱工社...
对比于当时的线下业态,线上的水果更为丰富,特别是进口水果。部分水果更为新鲜,快递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线下水果的物流速度。加上电商的分捡,水果的分级标准化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而生鲜电商在那段时间崛起,以楮橙,车厘子为代表的一批爆款则满足了消费升级下用户对于优质产品的需求。
但随着线下供应链的不断优化,随着水果连锁店的不断发展,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生鲜电商的优势越来越小,反之电商搭配难,单次消费价格高,部分产品没有(葡萄,柿子等不好运输的)的劣势反倒被放大了。
这就是零售业的互相推动,在许多行业,许多业态都不断的发生,不断的变化,不曾改变的是互相推动的核心,核心效率的提升,用户体验的增强。
“新零售”的未来——共享经济
在年初的两会上,腾讯集团的马总重点提议了“共享经济”,优步以及打车软件今年在国内的成功发展力证了共享经济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在前文提到的零售业新节点下,如何共享如何分享成为了新的聚焦点。你可能会发现身边很多显而易见的“浪费”。例如在快递行业,不同的快递公司可能都在一个区域跑一样的一条路线,5个不同的快递公司快递员跑上10km路可能就为了送一个快递,在点外卖的时候,你跟你邻居同时叫了同一家的一个外卖,但是上门的可能是两个不同的配送员,而你因为配送员需要抢单集单送递提升他们所谓的效率不得不等上1小时,甚至更久,原本10分钟就可以上门的餐点也因为时间的流失导致了温度下降等问题,配送员不得不加了保温箱来控制品质……
造成上面描述案例的根本原因在于服务的零散,信息的不对称,封闭的模式。
其实共享经济早已经在很多不同的领域有了许多成功案例,你可以见到共享停车位,共享房屋的短租模式,共享家里的美食,共享的健身空间等等。
“共享经济”共享资源只是效率提升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共享经济的另外一个本质,拆分与聚合。
优步来到中国,除了与滴滴的竞争外,一定体会到了什么叫刷单,在一个大环境大市场下,参与者的构成会变得极其复杂,各种参与者各怀各打算,是很难在同一规则下达到平衡的。共享经济必定会经历一个市场拆分,市场聚合的过程。
在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提到的互联网分享经济8大案例中,分答平台拆分了用户的不同偏好属性,聚合了共同兴趣的用户。丸子地球,拆分出了个性化旅游自由行的需求,对接共享了留学生,翻译等资源。健康580拆分的是高风险的肿瘤患者人群,聚集了围绕这个主题的医生,患者,潜在高危人群,医药方案等元素。
任何零售业的参与者,在思考分享经济的时候,必须考虑要切分的是什么人群, 要聚合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元素。eBay的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说过一段话“我们不必刻意制定价值观,我们的社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需要与它协调一致,否则就不会有什么作用。”于是,eBay员工的名牌上写的价值观第一条就是我们相信人性本善。在共享经济下,信任的力量尤为关键,任何希望通过规则惩罚来限制共享经济的自由性的方式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共享。
“新零售”的未来——意愿经济
当我第一次听到“意愿经济”这个词汇时,我就被他所吸引。几乎所有的零售业者电商从业者始终思考的都是如何将手上的产品卖给用户,只有极少的人群在零售行业决定着我们在生产什么,提供什么。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链接,很多依靠的就是现在的媒体,广告促销是最常用的手段,而反向的信息获取处理少之又少。“意愿经济”的核心是让用户成为决定人,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指导企业的生产。
在国外有过这样的一个网站crowdspirit,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发布或者参与一个关于产品建设的项目,企业根据用户的需求以及建议来组织生产服务,前期的用户参与方后期可以获得企业销售的分红。
我曾有幸与段永潮老师讨论过意愿经济,段老师提出过三个意愿经济的三个特别规则:个性化意愿价格支付;个性化意愿条款链接;个性化代码共享与交换协议。
个性化意愿价格支付:举例支付宝,我们设想过支付宝的未来是什么么?支付宝怎么解决有钱难买我愿意的问题,支付宝怎么解决个性化价格的问题?这个东西是标价10块钱,有人会觉得他值20,有人会觉得10块也贵了,忧郁的问题在于利益的分割,就是定价的问题,其实定价一定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定是个性化的定价的问题。
个性化的意愿条款:我们购买所有的东西,都要接受一个商家条款,霸王条款,商家利用那样的条款对付所有的消费者,这是符合历史潮流趋势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将来一个人一个条款,很有可能,甚至按照用户的条款来。Doc Searls说以后买东西是按照我乐意支付的价格,以我乐意支付的方式,按照我乐意支付的地点,和心情来支付。
个性化代码共享与交换协议:我愿意买这个手机花五块,有人愿意卖给我吗?我有我的条款,为什么五块买你的手机,我愿意贡献我的数据给你。这就是回报条件,为什么不可以?
最近我在思考一个很有意思的玩法,某些特定的稀缺性商品,例如老王种的葡萄,美院学生的画,为何要有一个固定的价格呢。销售的最佳结果当然是,找到心甘情愿为这个商品付出最高价格的人,这其实也是找到了那个最识货的人,这有点像拍卖,但又有不同之处。
再举几个意愿经济的场景案例:在旅行的自由行市场,先收集聚集用户的需求,例如有20个人在江浙一带想在12月24日圣诞节前后去东京玩,那么作为平台可以协助组织这群用户作为一个群体,联系旅行社提供优惠的机票,联系东京的酒店给予团购优惠,联系当地的大巴接机等等,用户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旅行社也获得了业务订单,实现了共赢。
我们再看一个生产的假设,一群身高190以上的人都会有痛苦,标准的床不够长。他们需要2米的床甚至更长的,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定制,但是款式会有限,生产也会有不同的额外成本产生。如果可以聚集一些共性需求的用户,联系同一家企业定制生产,双方都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有人说古时候的绣球招亲就是最早的意愿经济,到后来的招标,二手车求购,发相亲需求等等,意愿经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几个例子,在保险行业例如车险,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往往开车稳健的人一直稳健,容易出事故的人往往会更加容易有风险,但是因为需要平衡两个人群的数据,往往会让部分人吃亏。同样的情况在自助餐,在住酒店,在消费领域广泛存在。借助消费意愿,我们可以聚合一类的用户,针对他们给予定制化的服务。再来看教育,大学的课程经过了很多次的改革,已经变成了现在这样可以选课的形式,但我们更大胆的设想是否有可能是学生提出想学什么,再让学校来开发匹配课程。
回到零售业变革的话题,在“新零售”的时代,用户的消费诉求是什么,如何从大数据中挖掘收集用户的意愿,转化应用为“生产”的方向,是“新零售”能否突破的关键点。而意愿跟生产结合,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商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新零售”的矛盾——平台思维
在互联网思维中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便是平台思维,可以说平台思维成就了电商的快速发展,在线下零售业平台的思维也越来越被广泛应用。许多互联网创业者最初的想法便是做一个平台,不可否认平台化的运作可以使得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整体的效率。
但是在零售业发展到当下,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当我们再想提升每个部分的效率时,你会发现你很难依靠平台就可以解决。比如你做一个外卖业务,你最头疼的便是配送团队如何解决,依靠第三方你放眼看去可能要么是特别贵,要么是达不到你服务的要求。
用自建?你很快会发现成本特别高,效率又低,波动的订单量让你很难有效的安排合适的固定人手。在线下同样会有这样的平台化,现在的房地产项目往往是设计,建设,销售,物业都是分离的,太多参与方不可控的情况下,出错率成倍的提升。在“新零售”的背景下,各个环节都需要新的效率突破,光用平台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零售业各个环节再次定义洗牌的时间点。
再拿生鲜举个例子,很多平台现在都特别缺好商品,导致这个事情的原因在于很多中国的农产品达不到电商的要求,这是产品本身出现的问题。前月我曾去往山东,在中国大蒜之乡金乡,同时金乡的辣椒也是产量极高,但我看到的是所有的农药化肥使用都是随意的,缺少记录,导致的结果是所有农户的大蒜拉到交易市场都是一个价格,你根本无法区分哪些蒜用了什么药。
辣椒也面临同样的情况。与之类似的还有山东栖霞的苹果。如果所有的平台只干拿来卖掉的事情,那么很难帮助改变中国农产品的主要问题,只有主动去寻找,改变,创造一些符合消费升级趋势的单品,才有可能在生鲜市场脱颖而出。
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当平台的模式变的唾手可及且随处可见的时候,本身已经不存在多少的竞争力。当所有的零售环节为了对接更多平台,服务更多对象把业务做的越来越平滑,越来越容易对接开放的时候,已经损失了不少的效率。“新零售”的平台化,一定是个性聚合,针对性的融合,极致化的改变链接。
小结:“新零售”的核心在于零售效率的提升,零售的本质就在于效率加体验。共享经济,意愿经济是新零售时代的核心,平台化的方式在新零售的时代下需要再次定义。针对性的结合,定制化的接入,将会是未来平台合作的基础,而打破常规,去做“重”的东西则是新零售带来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