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坚果行业迎来了自己的风口。
为了让国人吃得更健康,国家战略布局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对于坚果行业来说千载难逢。
来自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坚果炒货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8-2017年坚果炒货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坚果行业的发展轨迹,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坚果行业无疑是消费市场的一片蓝海。
然而,在坚果行业看似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之下,一直隐藏着一个行业内共同的“壁垒”——不够新鲜。坚果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储存不当或长时间存放会产生酸败现象,出现我们常说的“哈喇味”,不仅影响坚果口感,更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所谓“新鲜”更多是一种感性认知,新鲜则被放入优先级,不新鲜则敬而远之。但一直缺少一种声音来告诉我们, “坚果新鲜”到底是什么?而我们又如何做到坚果更新鲜?
对于一家坚果企业而言,“新鲜”则不只代表一种感性认知,还意味着一家企业对于自身发展的高标准高要求,更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一家企业对于消费者及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对此,有人选择视而不见,有人却选择迎难而上。
1
坚果的“新鲜”困局
坚果虽小,营养却大。
早在2007年,坚果和籽类便已被美国FDA认定为B级营养食品。有资料表明,坚果与籽类食品大部分原料脂质含量达50%以上。其中,不饱和脂肪占总脂质总量的70%左右,富含的单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不仅如此,坚果中所含有的人类必需的磷脂、多酚、黄酮等,均可对人体健康起到功能性作用。有研究表明,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每天28g坚果干预,各项血脂指标都会显著下降。
坚果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油脂和蛋白质补充食物,在欧美等国家被广泛食用。然而,我国食用坚果比例却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2017年,我国人均腰果、榛子、开心果、夏威夷果消费量分别为0.033、0.004、0.05、0.003千克/人,显著低于西方国家及全球平均水平。对比中美人均坚果消费可知,中国一年人均只有221克,美国大概是6.6公斤,我国国民人均食用坚果量仅为美国的3.1%。
而事实上,作为重要的植物油脂和蛋白质补充食物,坚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乳制品和肉制品的替代品。同时,作为植物作物,坚果的种植和加工对比动物养殖,对环境更加友好,其营养功效却并不会因此而打折。因此,很多国家目前已经将用坚果替代动物为国民提供营养提上了国家战略层面。
随着国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的觉醒,我国坚果行业迅猛发展,坚果作为重要的营养补充零食也逐渐被消费者认可。
不过,坚果炒货类食品因油脂含量较高,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氧化变质。通常情况下,高温、潮湿的环境均会加快坚果氧化哈败的速度。因此,在加工及运输过程中有任何不当操作,都可能使得坚果发生氧化变质。
品质的优劣决定了行业发展的好坏,“不够新鲜”的问题成为了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这一现状之下,为了推动坚果行业的转型升级,为更好地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为中国早日掌握植物营养的国际话语权,一场坚果行业的“新鲜保卫战”已经迫在眉睫。
2
打响坚果“新鲜保卫战”
面对坚果行业的行业级硬伤,洽洽凭借自己多年来的全产业链布局,果断打响了坚果行业“新鲜保卫战”的第一枪。
要知道,洽洽能够打响这一枪并不容易。
自2014年开始,中国的消费市场开始发生变化,消费升级悄然而至,给很多诞生于上个世纪,并且已在上一个消费循环中确立了经营逻辑的企业带来了困扰。
转型势在必行,但是怎么转?往哪转?
显然,这对于当时将瓜子作为营收主力的洽洽而言,无疑是一次攸关生死的考验。而彼时的中国零食市场上,百草味、三只松鼠等互联网零食品牌异军突起,以低价配合互联网营销,迅速崛起,占领线上市场。
随着消费升级不断深化,洽洽也敏锐地看到了坚果市场的巨大前景,选择进军坚果行业,并将“坚果”作为第二曲线,提出了“坚果+”战略。
面对坚果市场多采取轻资产、快周转、低成本的“代工”潮流,洽洽依然选择了周期更长、投入更大、见效更慢的全产业链模式。
全产业链的建设势必会影响短期盈利,但是洽洽深知,未来市场的竞争一定是品质的竞争,全产业链建设不仅是为企业自身,更是为整个行业寻找到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出路。
由此,洽洽正式打响了坚果“新鲜保卫战”,从源头、生产、质量检测等环节破局坚果保鲜问题。
在原料环节,洽洽在全球范围内自建种植基地,进行自主种植。
自主种植不仅能够摆脱原料的进口依赖,还能够有效缩短从采摘环节到生产环节之间的运输时间。目前,洽洽在全世界拥有100多万亩坚果原料种植基地,坚果原料均在当地当季采购,从源头上掌握坚果“新鲜保卫战”的主动权。